指数型组织EXO读后感

摘要:

  • 指数型组织是一系列信仰MTP和为之奋斗人组成的集合
  • 指数型组织是以一套可复制的“内核”为基础而存在的
  • 指数型组织一定是“不完整的”,甚至不一定是一个公司,可能只是一个部门

今天来一起聊一本书。EXO(Exponential Organizations)指数型组织。书已经送人啦,所以完全靠着记忆来写。记录下我所理解这本书的精华部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讶的部分是他描述了一个新时代下的公司需求模型和与之相配套对应的组织模型。书中认为,过去我们在理解商业需求,往往是基于稀缺化的理解。认为企业的目的就是占有稀缺资源,并以低廉的成本来销售稀缺资源从而获得收益。简言之,企业的目的就是“出售稀缺性”。

  • 首先必须承认这是对的,毕竟在过去的生产工具情况下,任何一个单体的个人都很难靠自己去触及到所有生活必需的来源。那么能触达人越少,资源也就越稀缺。几个例子,就是钻石,其实钻石这个东西本身在自然界并不稀缺,甚至人类都能加工出钻石。而依照“出售稀缺性”的理论,事实上几家国际钻石企业垄断了全球所有的钻石矿藏,并不断通过政府关系,广告媒体,对外宣传纯自然钻石的难度和少有,造成了一种“人为稀缺性”的假象。所以现在的钻石才卖的如此之价格高昂。

  • 其次必须承认这是错的,因为在现代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个体世界已经在出现变化。在这方面首当其冲的就是信息稀缺性在被日益打破,信息爆炸,如今在Google上已经可以找到几乎所有碰到问题的答案。在信息富足的基础上,所谓互联网+,O2O在做的,就是通过信息的富足尝试激活更广泛意义上的富足资源。比如Uber,其方法是通过信息的快速传播,将满大街跑和停在停车场的汽车的剩余座位开放出来,让更多人使用。据说全世界每时每刻,有除去驾驶员之外的93%的汽车乘坐位是空的。

因此,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企业从“出售稀缺性”开始进入到“出售富足性”。用两句话解释我的理解:

  • 出售稀缺性:这个世界上只有我这里有,你来买吧
  • 出售富足性:我告诉你这个世界还有哪里有,你去买吧

也正是因为这种变化,于是有了新时代企业所谓互联网公司“独角兽”类型公司的发展方法。我不买产品,我买“算法”,这里的算法是一个广泛意义上的含义,可以是一种“流程”,可以是一种“自动化方法”,可以是一种真正的“算法”,也可以是一种“产品”。所以问题就来了,既然我是一个“告诉你哪里有”的内核,那我必然是要靠可大规模复制的“量”来取胜的,这和薄利多销有点像。不一样的是,新时代企业要做的是把销售的边际成本降到最低,甚至0的地步,来取胜。这就是EXO这本书告诉我们的一个新的商业逻辑。也是互联网的主要逻辑。

说到我们的数据采集部分,对于数据采集,这是个很慢的工作传统的方法是尽量多的占有低端录入人员,销售大量的“稀缺”人员时间。但是,随着众测,机器自动化的发展,新型数据采集工作,销售的是广泛人的“富余时间”,同时通过算法,找到拥有“富余时间”的人,和降低这种购买“富余时间”所使用的成本。

讲完商业思路的主旨,下面就是这本书让我非常欣赏的部分,就是将如果要实现“富足”销售,企业需要具备的几个基本要素。书中简化为了两个词,SCALE和IDEAS,这也是这本书非常值得推荐的原因。

简单讲几个,其他的大家可以看书。书中认为,SCALE是外部属性。

  • 其中C,是Community&Crowd,社群和大众。书中认为,既然组织售卖的是富足性,那么这种富足性的来源一定是组织外部,因为组织的增长永远呈现的是线性模型,很难呈现大的指数型增长,这和招聘是相关的。因为优秀的人员是有限的,所以就需要广泛的通过外部合作来创造增长。传统意义上认为,外部合作是不稳定的,而如果读过《失控》的人都知道,一个完全有序的可控制体系是不存在的,有的就是一种混沌的平衡,而一个系统(企业或大自然)一定可以自我完善,最终形成一个稳定形态。对社群和大众的使用,主要就来源于这个思想。认为只有通过最大限度的网络和不多扩张社群资源,最终才可以实现组织利益的快速指数型发展。比如众包就是这样一种模式,通过平台调度算法,和各种企业运营手段,让一个广泛的人群使用这个平台,最终完成数据的采集工作。

  • 关于A,是Algorithm,算法。这个其实挺明白的,举例说Uber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扩张,是因为算法本身是不变的,同样的算法是可以大规模扩展的。这里我想说的是自己的一个理解,那就是,算法这个东西可能许多人都会想象的比较抽象。但是如果说广义的“算法”其实就比较好理解了。因为一个写在纸上的流程,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做什么也可以称之为一种“算法”。这种算法帮助管理和执行变得简单,降低了反复沟通不标准所造成的成本浪费。产品模块,其实也是一种算法,因为从某种程度上,产品模块就是自动化了的“纸面流程”。讲大量人的工作变成了机器,通过自动化的方法进一步降低了成本。当然,狭义算法,比如对比,查询,搜索,推荐,学习,这些都是更进一步的算法部分。还拿数据采集做例子,最早的采集系统是

说了两个外部属性,再来说说内部,在IDEAS部分,

  • 关于D吧,是Dashboard,意思是说对于一个组织而言,既然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表现,所以“仪表盘”就显得格外重要。它是数据的基础,也是工作赖以进行的保障。在后来和公司数据老大的了解中,我更加能明白仪表盘本身还要分成几类

当然,书中还描述了许多别的东西,特别是如何执行和实施方面的东西。比如一个企业在关于实验要如何做,如何通过数据预期来规范实验的方向和效果。这里不打算一一陈述。想再多一些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悟吧。

  • 指数型组织是一系列信仰MTP和为之奋斗人组成的集合。他们在一起的原因不再仅仅是为了更好的更高效的进行生产,而是基于一个理想。比如SpaceX的一个让交通变的更容易。杏树林我理解之所以让我信仰,就是那句“让医生更轻松”。因为我总是喜欢加上后半句,如果“医生每天效率提升1%,那么全中国,我们的兄弟姐妹将有上千万人次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医疗”。这才是杏树林我理解里的伟大。

  • 指数型组织是以一套可复制的“内核”为基础而存在的。通过内核极大限度的降低旧有生产工程的边际成本,来实现高价值。所以新兴公司一定是“小的”,并且以类似“算法”和“产品”为中心而存在。所以,指数型组织一定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的工作边际成本是不是足够低,远远低于同业。我的方法是否是极低成本复制的。如果不是,那么请审视一下自己你的工作。作为数据平台团队,我希望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每一个产品都可能量的极大降低已有工作的负荷,提升工作效率,并且如果可以,将它转化为商业产片,也就意味着,让他进行更加广泛意义上的复制。

  • 指数型组织一定是“不完整的”,现代互联网通过连接联系万物,那么公司也一样,他不再是一个必须拥有所有部门而存在的结构体,而是为了一个MTP(书里说这是公司的目标也是)而努力的一群人。那么他的工作不是让整个xxx提升,而是让一个属于自己的MTP得到提升。每个人都无法解决链接那一头,但是可以解决的是,将许多东西进行链接,最终形成指数型成长。

所以机遇这个,也是为什么我想把保险和数据整合。一个是HAVE,一个是READ,两者互相都在做这一点彼此的事情,但是又各有重点。只有互相合作,减少重复建设,才能真正把实现“杏树林数据价值化”这件事情走下去。这就是我想做的。我会相信,如果数据平台当成一个连接体,把公司内部作为一个客户,把公司外部做为其他平等的客户,这样,一个指数型组织才有可能真正成长起来。因为组织的内部所有工作,都将围绕着最大限度降低边际成本这件事情来完成,这样就一定能突出价值的最大化!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