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Design Thinking

为了周五的演讲,开始准备Design Thinking方面的材料。以前虽然参加过,也做过不少相关workshop,但是真的说到理论的学习确实非常有限的。这里做一些学习总结。同时,我想考虑找人聊一聊,比如海生,看看他能不能给我推荐几个这方面的人进行一些学习。那么现在开始,关于Design Thinking。

知乎上有一片著名的文章,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481878/answer/30543958。

我的学习就从这里开始(我要说明的是,这不是一片摘抄,而是一个对比,自己也曾经参与了大量产品设计方面的实际工作,所以感觉这样的对比可能更佳有效)下面是我做的关于Design Thinking方案的幻灯片,和大家一起分享

最近一次错误讨论方法的反思

本周三XTA讨论,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不禁感慨有些东西说起来容易,真做起来却没那么简单,或者说比较容易被忽视。事情的大体经过是这样的:

XTA每周三例行周会上,我们聊到了一个话题,是否将部分诊疗圈repo牵往github上。主要原因表述为,目前武鹏和文迪在诊疗圈推行一种更先进的部署方法,部署可以直接从repo里已用写在其他repo上的依赖modules(如果我理解没错的话)。目前青云环境到公司内网环境之间的数据并没有打通,所以导致在内网使用的gitlab,无法被青云访问到。所以得到了将部分repo牵往github上的一个方案,交由XTA共同讨论。

在会上,大家为了是否迁移这件事情讨论了许多。包括是否采取架设青云到内网的访问管道,迁移github带来的权限管理成本,整体gitlab到github迁移的可行性等等。事后,虽然大家名义上达成了一致,认为可以在青云上搭设一套gitlab环境,交由ldap进行统一权限管理。但回过头来想想这个决策的讨论过程,总觉得不太对。

  • 讨论的基础
    这里就不得不回到一直以来给团队设定的基线是:

    1. 科学的做事儿
    2. 使用数据和并努力作出合理优化

    之所以定义了这两条基线是源于读那本著名的《How Google Works》,我认为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其中,关于文化一章有这样一个说法

    “Establish a culture of Yes

    We are both parents, so we understand through years of firsthand experience the dispiriting parental habit of the reflexive no. “Can I have a soda?” No. “Can I get two scoops of ice cream instead of one?” No. “Can I play video games even though my homework isn’t done?” No. “Can I put the cat in the dryer?” NO!

    The “Just Say No” syndrome can creep into the workplace too. Companies come up with elaborate, often passive-aggressive ways to say no: processes to follow, approvals to get, meetings to attend. No is like a tiny death to smart creatives. No is a signal that the company has lost its start-up verve, that it’s too corporate. Enough no’s, and smart creatives stop asking and start heading to the exits.”

    Excerpt From: Eric Schmidt. “How Google Works.” iBooks.

    对于一个公司而言,树立Say Yes的文化是很重要的。那么如何树立这种文化,书里也给了比较明确的解答,那就是书里基线,一个大家都认同,并愿意为之遵守的基础。同样是参考这本书里,关于

    “Decide with data

    One of the most transformative developments of the Internet Century is the ability to quantify almost any aspect of business. Decisions once based on subjective opinion and anecdotal evidence now rely primarily on data. Companies like ours aggregate anonymous signals from mobile phones to provide accurate traffic data in real time. London’s water pipes are monitored by thousands of sensors, reducing leakage by 25 percent.119 Ranchers embed sensors into their cattle that transmit information about the animals’ health and location; each cow transmits about 200 megabytes of data per year,120 allowing ranchers to fine-tune what, when, and how much they feed their cattle. That’s a cattle list for change!”

    Excerpt From: Eric Schmidt. “How Google Works.” iBooks.

    基于事情和数据的决策,我认为是非常好的一种工作方式。在书里写到Google在任何一个会议室都会有两个投影仪,一个用来交流,另一个用来展示数据。这充分显示了一个公司对数据的重视。问什么呢?曾经听《罗辑思维》讲,关于数据这部分,深感认同,数据是人类进行合作的重要工具,是跨时空合作得以展开的基础。有了数据其实大家都是聪明人,也就明白很多事情的决策是什么原因了。

所以,说回本次周三XTA的讨论。其实我们是没有做好讨论准备的。对于这样的一个迁移,一定是选取几套方案,并根据“运维时效”、“工作时效”共同加起来,完成一个比较好的讨论。让讨论的多方理解,为什么要做这个决定,为什么是那个决定。我觉得坚持以事为中心,坚持那数据来做决策是对的,应该在任何情况下必须坚持的。接下来应该更进一步讲数据细化,2016,我一定要让运维有一整套能拿得出来的数据,2016,要让杏树林的人都拿数据来讨论问题,我们的数据平台,也要更加为主的建立起来。把这个形成公司的行为习惯。在这点上,我一定要坚持,不动摇,并且学习更好的实践。

哦,对了,也给自己和所有人说,2016,新年快乐!

关于HIPAA

最近因为工作的关系,必须系统的学习一下HIPAA,把学习结果给大家分享一下,如下:

第一部分:什么是HIPAA

特别词汇说明(terms):
Portability:这里特别说明,根据wiki在社会保险(social security)方面的解释,所谓携带型是保存(preserve)、维护(maintain)和交换(transfer)三个词的合意总称,因为很没有中文对应意思,所以特此解释,后面还是翻译成可携带[1]。

HIPAA,全称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 是美国关于健康保险的携带和责任的法案。HIPAA的提出,旨在改革健康医疗产业,降低费用,简化管理过程和负担,增强隐私保护和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可以说,HIPAA是美国健康卫生领域的基础大法,也是整个相关后续政策的基石。自从1996年HIPAA被正式提出以后,法案经历了5次比较大的更新,分别对医疗卫生领域在保险和医疗管理方面的工作,进行了一系列逐渐细致化和现代化的制约。

在美国2009年更新了HIPAA,引入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ARRA(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第一次开始引入HITECH(全称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Economic and Clinic Health Act)。该法案旨在拓展对EHR(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的使用,并开始对ePHI进行了大量升级,详细解释了HIPAA对隐私和安全的保护,同时增加了更多强制实施的内容和相对应的不符合情况下的惩罚措施。该法案与2010年2月强制生效。

之后,在2013年1月,由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最终发布了Omnibus Rule,将过去的HITECH和GINA(Generic Information Nondiscrimination Act of 2008)进行了融合,并增加了更多详细的指导细节。虽然作为行政命令,Omnibus Rule并不是法案,但是它更加细则。政令与2013年9月正式施行。所有non-compilance将会收到非常严重的惩罚。

HIPAA会影响到两类组群
A. 健康覆盖实体-医疗健康提供者(如医生、护士)、医疗健康规划者(如保险公司、雇主、政府)、医疗健康数据清洗者
B. 医疗健康业务工作组织-所有为覆盖实体提供服务的第三方合作伙伴(如律师、会计、医疗公司、咨询师等)

第二部分,关于的组成

下图描述了HIPAA的主要结果组成。

HIPAA与所有涉及健康相关的医疗、保险和个人都有直接关系。法案主要分为五个主题,合并为两大部分组成,分别是简化管理(administrative simplification)[2]和保险改革(insurance reform),这两个部分也分别对应了HIPAA的两个关键要求,前者是责任(Accountability),后者对应可携带(Portability)。通常意义上大家所说的HIPAA,都是指的管理责任这部分。如图所示主要包括三个组成子模块儿:
1)事务、代码集和身份识别

  • 关于事务,2002年启用的HIPAA关于事务(Transaction)的规定要求,完整的事物要求包含以下内容:
    提交和收费处信息
    是否任何参与“Health Plan”计划
    准入性、覆盖范围、救济金等
    需要给健康计划提供者的付费内容
    健康保险计划之外的附加费用
    状态请求和相应
    相关证书以及认证

  • 关于代码集(Code Sets)部分,正如HIPAA的初衷,规定代码集大大方便了系统的交互。标准的代码,帮助系统设计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该部分包含5大集合,主要是为了描述疾病(desease),创伤(injury),症状(Symptoms)和操作行为(Actions)分别是:
    ICD-9-CM 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CPT (Physician Current Procedural Terminology)
    HCPCS HCFA操作代码系统(HCFA Procedural Coding System)包括设备、诊断、治疗、管理疾病等
    CDT 现代牙医术语(Current Dental Terminology)
    NDC 国家药品代码(National Drug Codes)

  • 关于独立标示(Unique Identifiers)用来表明患者、供应商、赔款人和雇主
    ProviderID:给所有健康服务供应商的10位数字ID号码
    EmployerID:所有为健康医疗提供资金的雇主,由9位数字表示(EIN)
    PayerID:所有为健康医疗服务付钱的组织,由9位数字表示(EIN)
    PatientID:所有接受服务的患者,目前尚在国会(congress)讨论中,主要是Social Security Number已经存在,是不是还需要一个独立的ID存在争议。

2)隐私-任何形式下的健康信息保护(PHI)
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4]在2000年颁布,2002年修改了个人医疗信息隐私政策,明确了医疗实体禁止使用和披露个人受保护健康信息(Protected Health Information)。要求受保护的内容包括电子病历,纸质病历和口头沟通。同时HIPAA作为联邦政府法案,是各州遵循但不限于的基础。各州有权利要求医疗供应商等遵循更加严格的州法案。

PHI包含所有个人可辨识健康信息,包含任何形式过去、现在和可能未来的健康情况。(纸质电子病历、医疗交费记录,包括抄写副本), 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叫做个人可辨识信息(Individually Identifiable Information)
-姓名(Name)
-住址(Address)
-电子邮件(E-mail)
-日期(Dates)
-账户号(Account Number)
-证书号(Certification Number)
-驾照(License Number)
-车证(Vehicle Number)
-社会保险号(Social Security Number)
-病历号(Medical Record Number)
-健康医疗保险号(Health Plan Beneficiary Number)
-面部信息(Facial Photograph)
-电话号码(Telephone Number)
-网络地址(URLs)
-网络IP地址(IP Address)
-生物身份识别(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其他独立识别码

了解了这个部分,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HIPAA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规定,PHI的使用和暴露可以在两种情况下被使用。

  • 被授权情况
  • 祛标示信息情况

也就是说在祛标示信息(De-identity)后,其实所有的数据就可以被Freely的使用不收到太多限制。

3)安全-电子信息形式下的健康信息保护(ePHI)

虽然安全被分成了三个级别,但是作为一个技术同学,我还是重点看了看技术安全的五个方面:

  • 访问控制 (ACCESS Control)
  • 审计控制(Audit Controls(R))
  • 数据完整性(Integrity)
  • 认证(Person and Entity Authentication)
  • 传输安全(Transmission Security)

隐私和安全的区别:
隐私关注个人受保护健康信息(PHI)的控制和使用权力。任何形式的该信息不得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进行暴露。
安全特指电子受保护健康信息(ePHI)的防护标准。防止该信息在未经授权情况下被暴露、破坏或丢失
隐私信息部分依赖于安全来确保被保护。

参考文献:
[1]Portability (social securit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rtability_(social_security)
[2]HIPPA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FeWuYF_ezrLt1Cg1v94jfq6zb2GfplUzM4FtURhfhMRYmKn3Hmu8erdzR9m7SG0iD9jDZcTM0ARPDOQxY-1QPK
[3]Pre Existing Conditions - Understanding Exclusions and Creditable Coverage http://healthinsurance.about.com/od/healthinsurancebasics/a/preexisting_conditions_overview.html
[4]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5%9B%BD%E5%8D%AB%E7%94%9F%E5%8F%8A%E5%85%AC%E5%85%B1%E6%9C%8D%E5%8A%A1%E9%83%A8

关于Collection和Set

早上看MongoDB的文档,忽然看到Collection,疑惑了一下为什么起这个名字,于是上网搜寻了一下Collection和Set的区别,主要是看了Stackexchange的一篇文章

也就是认为Collection代表一个集合,可以放任何东西,是一种总集合。数学上,在提及一个概念的时候,通常正式表带为notion。然后用公立(axioms)来描述这个概念(notion)。如果这个公立被认为不是自相矛盾的,那么就开始根据公立来定义一系列定理(definition)。所谓一个Collection,就是那些适用公立存在的东西(a collection is a notion of something that we can talk about, like a mystery bag)。

那么说Set有什么不同呢?Native Belief,我们本能可以相信Collection就是Set,尤其是对于非数学人士。这里的例外是Collection包含有哪些悖论的存在,而Set是不可以有的。如果是一个Set,那么通过反证也可以推导出是Set的结论。但是悖论不行,如Russell’s Paradox。

这里补充知识,Russell’s Paradox(罗素悖论)也叫理发师悖论
在某个城市中有一位理发师,他的广告词是这样写的:“本人的理发技艺十分高超,誉满全城。我将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我也只给这些人刮脸。我对各位表示热诚欢迎!”来找他刮脸的人络绎不绝,自然都是那些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可是,有一天,这位理发师从镜子里看见自己的胡子长了,他本能地抓起了剃刀,你们看他能不能给他自己刮脸呢?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他就属于“不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要给自己刮脸,而如果他给自己刮脸呢?他又属于“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不该给自己刮脸。于是产生矛盾。

Collection公式如下

这个就不应该叫做Set了,但是依然可以称之为Collection。本来悖论这个事情,造成了第三次数学危机。不过内涵公里,进行了证明。

回顾北极星之病毒增长

上周做了一次关于北极星的回顾,一直想写也忘记了。今天提起来,其中印象比较深的部分还是在讨论这次送iPhone活动的成效。

复盘的结果是这样的:总的来讲,本次活动的成效还是比较好的,收获了大量的新用户注册。但是,如果说病毒效应的话,这次活动并不算事一个很好的病毒效应传播。从数据上看,并未达到预期的增长效果。

总结复盘,看了一下这篇知乎上的文章,我认为说的非常棒。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901811

“在facebook出现之前,有sixdegrees, Friendster, Myspace之类的社交网站,有一本书上说:facebook之所以能打败Friendster之类是因为用到了病毒式传播。如下图, 病毒式传播开始一般是线性增长,到到达临界点(Critical mass),然后以指数方式增长,直到饱和点。如果没办法到达临界点,一段周期后,就废了。”

觉得这一段话比较准确的说明了病毒式增长的方法和意义。下面这张图是原文中的曲线表述。这个图形,和我们自己的活动图形还是颇为相似。但是如何界定什么是“Saturation”饱和点,什么事“Critical mass”这个问题上,我还是有些困惑。关于我们图形里的第二个波峰,是哪一个点,还不是很清楚。我的感觉是,还需要一、两个活动,进行持续观察,寻找图像之间的拟合系数。通过这种曲线拟合关系,也许可以寻找到医疗互联网的一些有意思的数据。也就是这大约280万医生的市场运作数据。

希望大家每一个人和我一样,每周对数据关注一点点。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数据驱动,才是核心。身为精英文化,目前的我不完全认同“无脑强运营”的文化,更加倾向于精英就是努力寻找对的事情,用数据说话,把方向找准。都说互联网没有对错,只有试一试。我觉得这是对的,但应该在数据驱动前提下完成的。而不是试了,然后呢?再是下一个。中国的互联网大量资本注入,已经不允许我们万事浅尝辄止,应该可以精细剖析。这也是现在所谓精细化运营的重要体现。

品味苹果的盛宴,移动医疗能尝到什么?

WWDC,全称“苹果世界开发者大会”,是苹果公司面向全球开发者的一场盛会。今年的WWDC’15,吸引了来自全球5000人参与,为期一周时间。大会从开发者功能出发,讨论在多媒体、图像与游戏处理、系统架构、应用架构、设计和部署五方面内容。不得不说,每年6月的WWDC,是开发者的一次饕餮盛宴,也是苹果展现最新技术的巨大舞台。

本年WWDC’15的特别之处在于,苹果在健康领域的两大功能再次被提及——就是它的HealthKit和ResearchKit。那么对于移动医疗而言,我们能做点什么?苹果创造了新的机遇还是毁灭了什么?通过Keynote,HealthKit,ResearchKit以及Watch的几个session,笔者做了如下的一些小结:

Keynote-智能再生:

从2010年开始看WWDC的感觉,笔者认为本届最大的亮点是——智能。无论是Craig在OSX上高调的搜索“上周处理的文档”,还是Siri的日程提醒,一直到后来的苹果音乐推出的个性化推荐,都在这一点上给人比较深刻的印象。那么对于医疗健康而言呢?IBM在Watson上的“失败”并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它证明了在医疗领域计算机不能替代人类完成系统性决策任务,但是可以很好的给人帮助辅助决策。在笔者的走访中,关于计算智能化,目前主要还是海外的一些公司在做,比如FlatironHealth,被谷歌投资致力于癌症数据标准化与数据分析,实现辅助癌症诊断。当然,国内互联网公司许多也在从事这样的事情,但是目前成果还非常有限。以2014年的中国互联网融资报告中所提及的数据为例,在所有的不完全统计中,总数达14亿美金的医疗投资中,仅有一家是大数据分析的公司。当然这并不是说其他类别的公司不做智能,但是根据笔者所闻,确实很少。更多的公司还只是玩玩概念,说说而已。

HealthKit与ResearchKit-更加完善的数据和医疗研究方法论:

关于本次WWDC,苹果在HealthKit和ResearchKit两个演讲可谓可圈可点。作为两个以医疗为突破点的iOS生态模块,前者更加偏向大众健康管理部分,后者偏向医疗研究。

关于大众健康部分,iOS希望打造一整套与个人健康信息相关的数据服务系统,从各个层面为人们展现出更丰富的数据资料。过去的HealthKit数据指标项涵盖了身体量度,健身,医学指标,营养睡眠,核心生命体征五大模块。本次除了饮水量,UV紫外线外,还增加了一个重要的生殖模块,重点关注女性健康方面,包括基础体温、白带、排卵等。这确实又是一个大领域,在中国,过去“大姨吗”,“美柚”都算在此耕耘过。可见以数据类型(数据指标项)为基础,HealthKit通过数据链描述人的方面做得越来越趋近与完整。

不过,HealthKit的发展对于医疗互联网从业者来说并不十分有利。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苹果对HealthKit的使用场景做了严格的限制。尤其在数据的使用上,iOS系统基本上就是将数据占为己有。这对以数据为中心的应用而言完全是不可接受的。让很多应用服务的发展少了不小的想象空间。可以说,没有了数据,上文中提到的智能化就很难建立。当然换个角度说,这也是互联网向物联网转型的一个发展模式。HealthKit最大的收益者莫过于智能硬件类生产厂商,无需再花费繁重的软件研发费用,把自己工作更多的集中在硬件制造领域,创造更加符合人使用习惯的外部设备。其实也不光是苹果的iOS,医疗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资本市场,每年的硬件成本是相当高昂的。软硬结合的发展,让这个领域的公司有了更多合作与互补。例如,在心脏病领域,心电的实时监控已经是被广泛认定合理的诊断方法。将数据合理、快速的回传到医生的信息端,会大大方便医生的诊疗工作。

关于医疗研究部分,笔者深以为,这是移动互联完为医疗创造的最大价值之一。将医疗研究,从有限的人数,拓展到了互联网更加广泛的人群;将以问卷为中心的主观描述,变为可以持续收集的客观数据;使参加者得到更多反馈。这几句总结很精妙的描述了移动医疗的价值所在。举个随访的例子,很多人都觉得随访就是聊天,是医生和患者间的即时通讯。其实不然,随访是医生对患者进行跟踪诊断的最主要手段。医生通过对患者的不断随访,通过数据指标,调整用药和药量。其重要作用是明确写在医疗教科书里的。那么移动医疗要解决的,当然不是怎么让医患聊天的问题,而是如何让医生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患者进行诊疗调整。这其实也是一种研究。苹果的iOS系统确实在这方面做了很系统化的努力,包括主动式活动(如问卷调查),被动式活动(传感器采集数据),知情同意书,展示面板。这方面非常值得同业移动医疗人学习的。同时,苹果也在“医药与软件合作”、“表单处理”、“数据安全”、“参与者权利”四个方向提出了相当明确的参考意见。

Watch-依然值得期待的玩具

关于AppleWatch,其实是本届WWDC’15的重头戏,在所有267个演讲中,17个明确以Watch为主讲内容,还有若干把Watch作为重点工作进行描述,这对于以讲代码研发为主的WWDC而言是非常少见的。本次苹果在手表方面大幅增加其自身的运算能力,新版本的WatchOS也终于摆脱了对iPhone的完全从属地位。这给了软件研发着更多的空间。目前绝大多数关于Watch的研发,虽然许多在说医疗健康领域的话题,但大体还是集中在一些和个人健康指标相关的收集与展示上,没有太大突破。笔者认为,这主要与AppleWatch目前的传感器数量和计算能力有关。纵观所有Watch类应用,无外乎提醒(日程提醒)、提醒(消息通知),还是提醒。在纯展现的大背景下,确实能思考的东西是有限。所以,在医疗健康市场上,除了数据收集,唯一能看到的产品就是用药提醒类的应用。这就回到了最开始的话题,关于智能,其实苹果已经说的很明确了,以Siri为代表的语音计算,已经开始帮助人们解决传统的输入和输出问题。那么接下来的医疗市场,围绕此而展开的智能计算,应该会成为新的热点。但至于具体是什么,笔者也在思考,同时也在等待苹果给出更好的输入和输出解决方案,甚至可能不是语音,而是生物电传感或其他什么,谷歌不是很好的解决了听骨传音这个问题么,也许下一个创新就在这里。但不管怎么说,目前的手表市场还依然算是玩具,我们都相信这里巨大的商业价值,但还需踏踏实实的创新脚步。

苹果的盛宴还在继续,每年的这个月总是会让人感觉很兴奋。希望能从中获取到一些灵感。技术在一次次颠覆着我们的思考模式。在使用全新的方法,去完成过去耗费庞大人力物力才能完成的事情。而如果认为所谓全新的方式,是把一些过去的东西电子化,以及搬移到移动设备上,那便是大错特错了。无论是Keynote诠释的智能化计算,HealthKit描述的关于医疗健康指标的定义,还是ResearchKit里对于数据采集收集方法的突破创新,抑或是AppleWatch这个有可能颠覆人类“文字依赖”的革命,所有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移动医疗改变的必然对传统“计算”、“沟通方式”、“输入”和“输出”方面的革新。而这四个方面,恰恰就是每一个从业人可以思考的。

王哲,2015-6-20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

代码也是一种诗

只是为了记住那些你曾经非常容易忽略的。这里也没有什么不一样,只是安静的土地,再来喧嚣

1
2
3
4
5
6
python manage.py syncdb
python manage.py test
python manage.py migrate
python manage.py runserver
python manage.py inspectdb
python manage.py startapp service

为什么说技术颠覆传统医疗

http://server.it168.com/a2015/0519/1729/000001729986.shtml

最近一直在做移动医疗创业,作为一个创新公司的技术负责人,一方面需要努力与团队研发更有价值的产品功能,另一方面还需要关心业务的发展。毕竟,没有业务,技术只是玩具。看了许多移动医疗方面的文章,大多从纯业务角度去划分医疗的阶段(如诊前、诊中和诊后),并以此出发去考虑移动互联网能做些什么,以及如何评价一个创业公司。

这种方法固然很好,但还有另一个事实被忽略了,那就是互联网从它诞生的那一刻就不是适应,而是改变,通过让人变得更为高效或者更为舒适,去改变人们过去的旧有习惯。举个例子,大约2年前,每个人还习惯于招手打车,那个时候,“有事儿”,“出门”,“找出租车多的大街”,“招手打车”。现在的习惯是什么呢?“有事儿”,“找车”,“车到”,“出门”,“上车”。所以,只要新方法足够方便,习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归根结底,新的技术让一切改变了。

回到互联网这个话题里,我们来看看最近几年的哪些移动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1) 高效移动计算能力-让计算成本变低
自从2007年的谷歌G1,应该说是移动计算的一个里程碑,安卓系统的推出,让人们发现原来手机不仅仅是一个为个体资源服务的小盒子,而是一个可以联系从本地到远程的计算资源。

其实很多人认为移动的发展是因为使用了碎片时间,这个说法没有错,但是碎片时间以前没有么?当然不是。根本问题是,计算资源提升了。这里要澄清一点的,“计算”不只是机器的事情,也需要人不断的进行输入、调整和验证输出结果,才能完整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以前计算只能放在办公室里,然后下班回家,现在你可以时时刻刻的通过移动设备对需要计算的资源进行输入,实际的计算有可能是手机端,也有可能通过手机上传到远程服务器端完成,但不管怎样,任何计算都有机会时时刻刻被发起,或者经过调整被再次发起。这就是移动计算带给人类的革新。

2) 移动多媒体通讯-让沟通成本变低

说到沟通,其实归根结底是个沟通两端展示的问题。展示的效率,展示的形式,决定了沟通效果的好坏。 “文字”的发明让沟通可以实现远程而非必须面对面。电信的发明远程的传播效率更加便捷。而如今,通过移动设备的多媒体通信,让人们不再需要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与此同时,多种媒体的传输使得这种沟通变得更加容易理解。一张图片、一个视频可能胜过万语千言。也正是因为展示的快捷和易于理解,成本变低的结果,我们用同样的代价,可以获得更多的沟通,那么随之带来的,包括信息更加透明化,更加海量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3) 多种辅助设备-让收集成本变低
上面提到谷歌,接下来可想而知少不了苹果,笔者看来这家公司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发明多少很牛很炫酷的东西,而是他降低了各种辅助设备的成本,并把他们集中在了一台移动设备上。无论是陀螺仪、加速计、还是血氧传感器的引入,都大大增加了人们在它上面的想象空间。因为从那以后,人们有机会利用更加低廉的成本,收集更加广泛的信息。

正是因为上述所言的变化,使得人们有机会寻求新的改变,用这样的技术去创造新的生活习惯。如果我们意识到移动技术在过去八年时间里成功改变了人们的许多生活习惯;如果我们认为医疗群体也是一个有生活的人群,那么移动技术也一定会类似的,在这三个维度上改变传统医疗,使医生改变旧有习惯。更为高效或更舒服地从事工作。

从公司医疗业务同事那里,笔者不断尝试了解尽可能多的信息,寻找可能带来的改变。医疗会第一个想到“看病”,看病是什么,要“收集信息”,“制定方案”,“随访结果”,“调整方案”。只要是医疗,一定涉及这几个话题,这是循证医学的根基,无论诊前,诊中还是诊后。这也是几乎绝大部分技术型工种的工作方法(比如开发“收集需求”,“架构设计”,“结果测试”,“重构”)。于是乎,我们这回倒着说,从最后一条开始:

3) 多种辅助设备-让收集成本变低

现在不少人在这方面做努力,其中最典型的创新,就是大量硬件、软件的简易医疗设备的。过去医院、医疗单位、药厂研究机构等收集病历,简直是一项无比繁冗复杂的工作,如今只需要用收集拍摄一下,就会收集起来,自动识别成病历数据。

硬件方面,一个皮肤科常用的探测仪,动辄几千、上万,还操作极其复杂。笔者自己从“华强北”花36块钱买了一个高倍放大镜,配搭上自己的手机摄像头,把照出来的效果问了几个医生,还真不错。

再比如对帕金森的诊治和判断,一直是医疗界的难题,尤其是如何形容,让许多医生非常痛苦。后来开始有专注病例采集的应用,使用视频来进行数据采集,大大方便了对于帕金森病患阶段的描述。前不久,苹果又利用ResearchKit的工具包,开发了通过记录患者手握手机的抖动幅度,来进行临床描述的方法。

可以说,收集信息成本的降低,让越来越多的医生可以不再需要购买昂贵的医疗设备进行初级临床数据收集。这里笔者特别强调初级的概念,因为高级医疗是一个非常需要精准的专业领域。降低的成本主要用来帮助更广泛的个人、地县级医院或社区医院的医生从事医疗判断,完成初级筛查,这是现在在中国存在的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2) 移动多媒体通讯-让沟通成本变低
机缘巧合,前两天和一位医生朋友聊到一个很有趣的话题,emoji,就是我们常见微信里的那种表情图标。他说因为这个事情,让他避免了一个险些出现的医患关系问题。当时的情况是两个人通过医患沟通的软件,谈话有点僵,大概是病人没有遵医嘱,所以出现了些问题。在郁闷之时,他误点击了一个女儿不知何时装进软件的一个很欢快的表情,发了出去,此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患者也回了一个表情,一来二去,两个人的谈话竟然转入了互相理解的环节。最近很流行一句话,“你懂的”。其实图像在许多时候可以表达出语言或者话语无法描述的内心含义,让许多的沟通解释变成了浮云。

再举一个例子,笔者和产品经理一起看到用户反馈,说到患者教育有多么痛苦,几个小护士不停给患者打电话,累得半死不说,因为频繁打扰到患者的生活,患者既记不住,也不领情。于是我们尝试在移动设备里添加了一个被津津乐道的功能,医生可在设备上进行简单的配置,剩下的交给系统,然后自动发送到患者的移动设备上。患者可以在任何时间看到这些精心制作的文字、图片、影音信息,并填写反馈信息,从而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1) 高效移动计算能力-让计算成本变低
说到移动计算能力,在互联网这个时代,更多的人会想到大数据分析和数据整合。是的,医疗的大数据分析需求是非常大的,而且广泛的,这也是笔者目前专注的重点。但其实现实世界远不仅于此。以我们近期主导的一次搜索引擎改造为例,最传统的医生若想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需要到病案室去,利用各种检索方法,搜寻到自己想找的“诊断”,“药典”或者“病历”资料。后来图书馆里有了电脑,查询变得稍微方便了一点。不过今天,技术的发展,让医生可以随时随地在手机上查找想要的东西,高效的搜索引擎,通过对海量数据的索引,完成目标的获取,并返回给医生的移动终端,这个过程可以在家里、地铁上、回家的路上、或者某个餐馆里。

最后,如果一定要个总结,那就以笔者做博士研究时导师说过的话作为结语:创新无非两种,一种是跳跃性的,突破进展,第二种是延续性的,遵循规律踏实下来探索。前者虽然伟大,创立了诸如相对论等的伟大理论,而后者才是世界上绝大多数成果的来由,不断促进着社会前进。同理我想说,所谓颠覆是一点一滴的创新的汇集;所谓创新本身,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创新,也没有那么难,还是可以从一些规律里面寻找创新点,结合业务去探寻。作为一家创新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团队,我们继续努力了解医疗与医生的每一滴渴求,从技术出发降低他们的工作难度,这就是我们的技术颠覆传统医疗之路。

你好,世界

在杏树林我们曾经很努力的早出晚归,曾经欣喜的拿到一个又一个月的薪水,那么除此以外我们还在追求些什么?

有些人会说我们做出了一个个app,我们做了丰富的交互,提高了技术。是的,这些都是我们在做的。作为一个工匠,我们追求无可厚非,那作为人生呢?

我自己有时候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但是今天的一个插曲还是让我觉得很喜出望外。大早上起来,看到会议室在开会,出乎意料的是,这次会议室开会竟然没有关门,蹑手蹑脚的装作去找笔,探了探头。发现有个医生哥哥在讲牙科医生讲种植牙流程。于是在那里听了听,是不是装作很懂的点点头。于是乎在某一次点头后,对视上了一个眼神,那一刻我觉得有点被电到了。一个医生,一个没有穿白大褂的医生,一个标准大众脸,一个说起话来很有底气的中年男人。我觉得那一刻我们就站在一起,在聊一个在不同不过的话题。

我得承认,我今天依然没有找到如题的人生答案,但是这一刻,今天的早上,我发现我的职业在做除了工匠技术之外,更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可能在帮一个人做点什么!

今天感谢武靖和高瑜今天没有关会议室的门,让我这个偷窥者能有感触公司事情的机会
也肯定各个组,如果可以,还是叫上你们的TL一起。在我看来,运营+产品+TL是一家,三个人一起才是一家子!

最后,Quote一下今天的封面,感谢文亮给我买的笔记本,越来越喜欢,尤其这句话

1
2
辛苦敲下的一行行代码不知能否改变这个世界
其实我的世界,不过就是你的心

thanks @文亮

python_db_basic

有些东西就是放下来记录一下,关于python的。这两天病了,忽然觉得这个事情总是对着有一种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感觉,所以说什么也要把这几块儿技术上的东西完成。搞完这个,应该可以踏踏实实的看看公司下一步的内部管理要如何做了,现在开始有点疲态的感觉,可能是因为平台接二连三的事故。不过这个我倒是不担心,毕竟一直在运行,一点点小聪明还是可以搞定的,只是,眼看,需要一个系统行的计划了,新的一个半年计划应该要搞一下出来了。

这个title叫python db basic,其实名字不好,主要是记录一下几个主要的命令,如何继续完成我的这个小玩具。

1)Python DB,超简单的东西,Djangle框架和RoR框架一样,基本上对于简单应用就是记住几行命令

在Models里面建立好class

在命令行里面运行,并生成migration脚本

1
python manage.py makemigrations

在命令行里面运行,并生成数据库的内容

1
python manage.py syncdb

在view里面用class直接产生新的obj,然后obj.save()就可以了

2)一个微信的小东西
ngrok用来做本地调试,却是好用截个图,剩下的自己查吧

王哲,CTOin杏树林
紧张的时候,静下来写一写条目,来看看哪些在做,哪些要做,哪些没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