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Lead需要关注的四件事

这个周发生了几件小事情。

  • 首先和杨宇、张诚有过一次讨论,觉得事情推进困难,一个随访的小红点问题似乎N久也得不到解决。关于operation和admin等后台不知道谁管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 在本周由于同事离职反馈了两点信息,公司创业气氛不够,总觉得推动不足,以及责任心的一场讨论。而团队的同事另一方面觉得,自己没人管,没有人安排工作和关心。
  • 第三个事情是周末一早出现的一个产品事故,业务负责人很难受;另一方面其实我能感觉到,事情相关的技术同事也都是公司数一数二有责任心的人,怎么会出现这个结果呢?

以上的事实,可能很多人都会归结成一句挺伤人心的话,叫做“责任感意识不强”。于是,这个似乎就理所应当成为了一个“人”的问题,更进一步说成了“别人”的问题。但说实话,在我心里,我挺认同文亮常说的那句话,“一个事情成功了找客观原因,失败了一定要找自己的问题”。这和我的为人风格也很像,说白了,任何事情,无论成败,都应该称为自己前进的阶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中成长,不断颠覆打败那个曾经的自己。

于是周末和同事的一场讨论,一场回顾会,让我好像悟出来点什么。话题开始与《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这是一本像“德鲁克”系列的经典管理书。(虽然会不屑于一些陈旧的言论,但是经典总归是经典里面的宝藏,在不断的实践中会一点点露出来)

书中有提到的一个观点。作者收集了自己工作中的时间和工作内容,概括起来大概分为四类,在这些事件中,时间的分配变少是最合理的。

在我们的讨论中,我发现,其实各个公司做得越好,越必须遵循这个原则。如果以这个原则我得到了一些新的想法:

  • 从我们几个所谓技术管理的四个人的思想里,我们坚持认为,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家工作成长和提高,而不是为了“分配任务”,这一点我坚持认为是正确的,而且会一直坚持下去。所以,团队的人觉得没人管这个事情是错误的,而是让团队理解,他们不是要被管理,而是自我管理,做和公司方向一致的,并且自己认为争取的事情。有问题向周边人询问,这才是“杏树林”的文化。
  • 既然是这样,我们是一批支持格鲁夫模型的人,那么问题出在哪儿了?在我看来,我们希望尽量少的做决策,多一点给大家建议,和引导大家的事情,而管理团队目前最缺乏的,反而是上面两个,那就是“传递”和“收集”
  • 关于“收集”目前还没到这个高度,所以尚待完善,但是关于“传递”这个事情我们却真实应该做许多。其实我们总希望大家主动来问我们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传递足够强的信号给他们,如果我们传递信息不够多,大家在做事情的时候,就很难实现问问题这件事情,因为有太多他们所不了解的东西。所以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ThoughtWorks,这么在乎每个月的monthly update,在乎buddy/sponser的1on1吃饭,在乎早上的站会,在乎物理墙,包括在乎老大不能有自己的座位,需要到处做,在乎小组一张大桌子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这些都是信息充分传递的表现,只有信息传递了,大家才能拥有互动。(同理,关于OKR,我们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那就是,每一次OKR指定的过程,恰恰是公司自定向下传递信息的过程)因此,信息的快速、健康、准确的传递,是企业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责任。
  • 于是乎我想到了关于7-10人管理边界的问题,《How Google Works》里面提到,Google认为管理边界应该不低于7个人,而不是像传统企业不超过7-10个人的上限。我以前的理解是,这是为了扁平组织的需要。但随着理解的深入,这原来是一个非常高的管理要求,说白了,传递效率是人类社会最大的障碍(推荐看三体,或者星际争霸,来了解哲学意交流的方法)。也正是因为此,人类单人传播能力大体在7-10个人之间。如果要实现更佳广泛的传播,就要借助各种“OKR”,“看板”,“monthly update”等等现代管理方法,从而最终实现管理扁平化。

综上总结,管理扁平化,不是一个简单的规定或者想法。身为团队的Lead们,大家肩负着“收集”和“传递”信息的使命。在这方面,我们不应该把责任简单的归结到人不行,不能充分的提问,甚至没有责任心。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才是这些事情的核心。

因此,我自己打算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要在未来的半年里,第一,变成一个大喇叭,不断传播公司各个级别的信息,学习更多的方法,让信息传播更有效率。第二,让周边的管理者们,尤其是技术总监们,管理团队们,更佳立即信息传递的重要性,让公司文化真正得到落实。我理解这也是所谓工程师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